5月1日,在这个崇尚劳动、赞美劳动者的日子里,我们不忘奋战在各行各业的退伍军人。
劳动创造未来,实干梦想成真。撸起袖子、挥洒汗水,他们辛勤耕耘,创造“转身”后的幸福;不忘初心、自强不息,他们任劳任怨,为家乡奉献,为乡亲造福;拥抱时代、锐意进取,他们追求卓越,用匠心筑梦,用技能报国。
今天,让我们走近4位平凡又不平凡的老兵,品味他们周身洋溢的奋斗热情,用劳动续写的“最可爱的人”的荣光。
在生产一线年,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、全国劳动模范等诸多荣誉,鞍钢集团本钢设备工程公司电气调试专家、退役军人罗佳全的人生经历,一次次印证着他的人生信条——“靠技术吃饭,凭本事生存,让技能改变人生”。
罗佳全出生在广西罗城一个小山村。童年的夜晚,他常常爬上附近的山梁,望着远方的万家灯火发呆。后来,电塔架起电线“走”进大山深处。看着家中亮起的电灯,兴奋又好奇的罗佳全心想:“以后有机会,一定要学‘电’!”
1979年,罗佳全入伍来到辽宁,成为一名基建工程兵。1983年部队集体转业时,他毫不犹豫选择当一名电工,成为原本钢集团的一员。
外线电工、设施安装调试电工、维修电工……入职后罗佳全才知道,电工有许多细分类别。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他,只能从作业条件艰苦的外线电工做起。
罗佳全至今记得第一次跟师傅进行户外架线作业的那个冬日。雪花漫天飞舞,电线杆上结着薄冰。他费了好大劲爬上12米高的电线杆,可不小心脚下一滑,直接从杆顶滑回杆底,“棉手套磨开了花,手掌心磨掉一层皮”。看着罗佳全二话没说又向杆顶爬去,师傅从此格外用心指点他。
十几年间,罗佳全从外线电工成长为设施安装调试电工。先后跟着6位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傅学习,“集百家之长”的他,掌握了一手电气调试的绝活。
2000年,因生产需要,原本钢集团从国外引进烧结机主抽风机。外国专家负责安装调试,罗佳全作为电气调试班班长带领工友配合。起初工作还算顺利,直到有一天,罗佳全发现电缆接头附件受潮霉变,提出“不能使用”的意见,可外国专家坚持接着使用。结果如罗佳全所料,随着电压升高,电缆接头处“砰”的一声烧坏了。
从国外采购新的附件,再“绕半个地球”运来重新安装,整个工程进度将受到严重影响。不知从哪儿冒出一股勇气,罗佳全向领导提出“自己想办法试试”。
时间已是夜里9点。在众人半信半疑的目光中,罗佳全一头钻进工作间,找来性能尚可的旧部件组装起来。13个小时后,再次进行调试,众人都屏住了呼吸。
设备顺畅地运转起来。“成功了!成功了!”在大家的欢呼声中,罗佳全注意到外国专家眼神中流露出的赞叹。
一次,一处正在紧张施工的工地突然停电,导致4000余人和大量设备停工。几批电力专家忙碌了两天两夜,一直找不到原因。赶赴现场后,罗佳全根据多年经验,借助脉冲检测仪确定可疑位置。大家惊奇地发现,在他们早已检查过多次的地方,电缆故障断点赫然出现。
一次次破解技术难题,企业里不少年轻技术人员亲切地称罗佳全为“大拿”。罗佳全却知道,这源于自己多年扎根施工一线,源于“外人很难想象的苦功夫”。伸出左手,罗佳全的小手指向里打弯——因为常年以相同的姿势拧螺丝,这根手指落下病根,再也无法伸直。
作为辽宁省首位生产一线工人正高级工程师,年过花甲、已达退休年龄的罗佳全,在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“要求”下,办理了延迟退休手续。平常,他依然从清早就扎进工作现场,钻研工艺、教授徒弟,直到暮色降临。
平日里,他常常这样教育自己的徒弟:“‘立地’才能‘顶天’。想要成长为大国工匠,就要一步一个脚印把本职工作做好,做到极致……”
“水上集市”人声鼎沸,特色民宿开门迎客,“渔家乐”里柴火灶烧得正旺……临近“五一”小长假,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白马湖村,一派热闹景象。
“我们村是‘靠水吃水’,吃出了不一样的味道。更好的日子还在后面呢!”沿着白马湖岸堤前行,望着秀丽的湖景,村党总支书记、退伍军人蒋贵清感慨地说。
白马湖村位于白马湖东南岸,此前多年并没有“邻湖而兴”。1985年,蒋贵清从海军某基地退役回到家乡白马湖村时,家家户户多是依靠一条小船撒网捕鱼,早出晚归只能勉强度日。
“捧着金饭碗讨饭吃”的景象,刺痛了蒋贵清的心。望着波光粼粼的湖面,他反复在心里盘算,怎么样才可以让父母不再操劳,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。思来想去,他决定变传统的零散捕鱼为规模化养鱼,“只有换一种活法,才能拔掉穷根”。
到邻县打工学习养殖技术,回村后承包鱼塘,撒下一批批鱼苗……作为村里“第一个吃螃蟹的人”,蒋贵清倾注心血,艰难打拼,带领乡亲们蹚出了一条摆脱贫困的路。
1988年,“能人”蒋贵清被推选为生产队长。他不但将养殖技术无偿教给村民,还带领大家尝试规模化增氧养殖,生产效益大大提高。
乡亲们不再为吃饱饭发愁,新问题却接踵而至。20世纪末,由于长期围圩造塘,白马湖湖水遭到污染。恰逢村两委换届选举,在乡亲们的期待与支持下,蒋贵清扛起白马湖村转型发展的“千钧担”。
骨子里敢闯敢干的军人品质,支撑蒋贵清再次“变中谋胜”。2003年,蒋贵清到苏南地区观摩刚刚兴起的“农家乐”产业,敏锐地思谋:“白马湖的风光比这里更美、更有特色。人家能搞‘农家乐’,我们也可以搞‘渔家乐’,让乡亲们吃上‘旅游饭’。”
“不撒网、不养殖、不卖鱼,咱还是渔民吗?”乡亲们心里没底,蒋贵清决定像在部队走队列一样,选好几个“排头兵”,为大家树立标杆。
村民王言山性格直爽,烧得一手地道的渔家菜。听蒋贵清说明“渔家乐”的前景,一直有创业想法的王言山当即同意试试看。到外地学习取经、设计经营项目、把宣传单贴上县城公交车……比两人的预想更加顺利,白马湖村首家“渔家乐”一炮而红,之后一家家“渔家乐”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。
“渔家乐”火了,游客慢慢的变多,村里配套开发水上运动会、渔家婚礼秀等特色旅游项目,销售淡水鱼、莲藕、菱角、芡实等土特产品,逐渐形成稳定的生态旅游产业链条。
看到土特产品深受游客喜爱,蒋贵清带领乡亲们陆续成立17个专业合作社,同时打造村级电商孵化基地,不断拓展产品营销售卖渠道。“村里的年轻人负责打理网店,中年人负责养殖、采摘,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从事粗加工和包装,真正的完成全村参与、全村获益。”蒋贵清说,推动土特产产业集群发展,让“渔网”连上“互联网”,成为白马湖村继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后的又一条“致富经”。
带领白马湖村走上致富路的同时,有着浓厚军旅情怀的蒋贵清不忘回馈家乡老兵。在当地退伍军人事务部门的支持下,他担任了淮安市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导师,多次走上培训课堂“传经送宝”,组织大家到白马湖村参观,为老兵回乡创业支招献策。2022年,江苏省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中,蒋贵清带领团队取得“乡村振兴及现代农业”赛道全省第二名的成绩。
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。我将继续努力,让乡亲们的‘金饭碗’越端越稳,‘旅游饭’越吃越香,日子越过越好。”展望未来,蒋贵清信心满满。
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(以下简称“克州”)阿图什市,一条公路笔直地伸向戈壁远方。整理好各类邮包,发动邮车,属于艾尔肯·塞来的那一抹绿,又流动起来。
今年46岁的艾尔肯,是中国邮政集团克州分公司一名邮运司机。20多年来,他往返于边防邮路,一个人,一辆车,行程118万多公里,为边防官兵、边境民警和牧区牧送报刊包裹,从未延误一个班期,从未丢失一份邮件。
艾尔肯的邮运路线,途经数个边防部队驻地。每一次看到边防官兵收到家人信件、包裹时开心的模样,老兵艾尔肯都觉得很亲切。
1994年,17岁的尔族青年艾尔肯参军入伍,来到原武警新疆边防总队克州边防支队。由于熟悉当地地形,他被分配到人手紧缺的汽车连。艾尔肯刻苦训练,凭借过硬的驾驶技能,圆满完成多次高原运输任务,被评为“优秀士兵”。1997年退役后,他来到原克州邮电局,负责邮件分拣工作。
上世纪90年代末,为方便边防部队订阅报刊、收取远方亲人的信件包裹,原克州邮电局在阿图什市开通了一条边防邮路,保障沿途边防部队、边境派出所及边境乡共11个投寄点的邮件收发需求。
听到单位选派边防邮路司机的消息,不少人打起退堂鼓,艾尔肯却主动报名,“我在边防当过汽车兵,又熟悉邮政业务,加上我是少数民族,跟牧民群众打交道有优势,跑边防邮路,我去!”
沿边防邮路向格达良边境派出所行进,能看到一条坑洼不平的土路。“以前从阿图什市到格达良边境派出所,走的就是这条路。”艾尔肯打开话匣子,说起那条曾无数次走过的路,“没有路标,一到冰雪大风天气就辨不清方向,上不了路”“好不容易熬到开春,山上积雪融化了,又容易赶上泥石流”“那时候送趟邮件,是要看老天爷脸色的”……
遇到突发情况,如何保证投递率?艾尔肯给出的答案,是“用肩扛、用手提”。那一次,艾尔肯的邮车在距离格达良边境派出所15公里处突然熄火,经检查是发动机发生故障。艾尔肯锁好车门,背起大大小小的邮件就往前走,赶在天黑前按时把邮件送达。
工作如此辛苦,为什么能坚持这么多年?“也许是一种使命感。”艾尔肯说,许多边防官兵告诉他,每到收邮件的日子,大家都翘首以盼,“收到家人的信件,过一把拆快递的瘾,和战友分享来自家乡的土特产,官兵们戍守边防的日子,就没那么单调了……”
边防邮路上,艾尔肯还经常为沿途群众提供帮助。寒风呼啸、大雪漫天时,他的邮车总是打头阵碾出第一道车辙,为其他车辆安全通行开道;沿路遇到招手求助的游客、摩托车发生故障的牧民,他又变身“救援向导”“维修工人”,毫不犹豫伸出援手。
艾尔肯回忆,边防邮路全程近400公里,以前路况不好,跑一趟要花3天时间。近年来,军地有关部门共同实施道路改造工程,阿图什市区通往周边所有边防部队驻地、边境派出所的路全部修成柏油路,保证运输通畅安全。
“工作日每天送一次,今非昔比了。”说话间,艾尔肯驾车驶出柏油路,来到格达良边境派出所门口。跳下驾驶室,艾尔肯麻利地戴上手套,与正在等候的几位民警一起,将邮包依次搬下车,摆放整齐。
“这趟来,我还给大家带了一样好东西。”艾尔肯有些神秘地笑着,从随身的绿色背包中取出一叠信封。
“是退伍军人优待证!”看到信封上的字样,民警艾孜木江·达毛拉脱口而出。惊喜之余,大家纷纷向艾尔肯表示感谢,“4年前从边防武警转业成为移民管理警察,这是我们这些老兵收到的最贴心的礼物。”
“走吧!”一阵欢笑过后,艾尔肯登上邮车,载着笔者向茫茫戈壁驶去,“这是咱们今天的第一站,还有好多战友和老乡在等着我们呢!”
趁着街上行人不多,吴遂君和妻子带着高压水枪、长柄勺等工具,早早来到合川区渠江路一个下水道旁,开始清掏作业。
打开井盖,一股刺鼻的气味扑面而来。吴遂君熟练地将高压水枪送入井下,左手拉扯水管,控制着冲刷的方向。几个来回后,成团的污物被冲散。
将高压水枪收回,吴遂君操起长柄勺伸入井下。他左手握住勺柄的前端,用右侧的残臂夹住后端,一铲一铲熟练地将污物清出井外。
交谈中,吴遂君讲起自己的经历:“要不是当年胳膊受伤,我一定多当几年兵。”
今年42岁的吴遂君出身于军人之家,父亲、伯父和三叔都当过兵。1994年,他参军入伍来到北京,服役于武警某部,后来调到机关食堂工作。一次帮助炊事班战友和面时,吴遂君不慎将右臂卷入机器,不得已截了肢。
“手术后醒来,发现政委陪在我身边。病房在13楼,窗户关得紧紧的,大家怕我想不开……” 面对战友的担心、亲人的忧虑,吴遂君表现出出人意料的坚强。“意外已发生了,生活还得继续。我要尽快好起来,不能让大家为我担心。”吴遂君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。
养伤期间,吴遂君按照战友们集思广益为他拟定的“训练清单”,开始训练左手。他先用左手在纸上画圆,后来“横、撇、竖、捺”练习笔画,还用筷子练习夹豆子,从豌豆、黄豆到绿豆,豆子越来越小,他的手指也慢慢变得灵活。渐渐地,吴遂君不但可以用左手熟练地穿衣、洗漱、吃饭,写起字来也有模有样。
1999年,吴遂君退役回到家乡,后经人介绍成了婚,有了儿女。肩扛生活的重担,吴遂君挑着扁担卖过菜,后来摆起一个烟摊。闲暇时,他时常帮助隔壁自行车行老板修车,结识了一群车友。2008年,车友们相约:骑行到北京,去看奥运会!
这个提议让吴遂君心动。退役多年,他很想回老部队看看,告诉战友们:“我过得很好,没有向生活低头,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。”
此后一段日子,吴遂君用心练习车技:截断的右臂抵在车把上,很快磨出血泡;歪歪扭扭骑出不远,就因为掌握不好平衡摔倒在地……经过不懈努力,吴遂君终于踏上骑行去北京的路。
“猜猜我是怎么来的?”17天后,当他出现在几位仍在服役的老战友面前,讲述骑行路上的风景和退役后的经历时,大家惊叹不已:“吴遂君,好样的!”
现场观看北京奥运会公路自行车赛事,见证运动员的拼搏,进一步激发吴遂君挑战自我的信心。回到重庆后,他转行干起难度更大的管道疏通工作,一干就是十几年。
倒挂着钻进臭气熏天的下水道,单手抠出打捞机器也未能搅动的污物,吴遂君从不抱怨。上门疏通管道时,他左手提着30多斤重的机器,一口气能爬几层楼。客户有需求,他还常常顺手帮忙修水龙头、接电线、换灯泡。因为不怕苦累、为人厚道,吴遂君慢慢积累起稳定的客源。
2018年,吴遂君经营起一家管道维修店铺。经过几年发展,店铺运营稳定,吴遂君一家的生活也美满幸福。
工作之余,吴遂君加入当地志愿组织。走访孤寡老人,关爱留守儿童,慰问困难老兵……用吴遂君的话说,“因为自己淋过雨,所以总想为别人撑把伞。”
手机里传出悠扬的军号声,吴遂君中断与笔者的交流,接听来电。退役多年,他忘不了热血军营,电话铃声设置成起床号,脚上穿的是迷彩胶鞋,工具包也是迷彩图案。
一日为兵,终生是兵。在吴遂君心里,自强不息、勇往直前是军人的品格;服务人民、奉献社会,是老兵的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