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说:上海市防汛防台指挥系统2.0版的主页面突出推送关键数据,提高指挥调度的效率 上海市水务局供图(下同)
“上海市防汛防台指挥系统2.0版”6月1日上线,是申城今年首个上线运行的“一网统管”重点项目,正在运行中逐渐完备功能。记者昨天走进市防汛指挥部的指挥大厅,一块长9.6米、宽2.4米、面积23.04平方米的大屏幕跃入眼帘,上面有序排列着各类防汛防台实时信息。
数据专业、详尽、一目了然,而老百姓更关心的是:大雨别让门前积水,台风莫惹高空坠物。暴风雨变幻莫测,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。这块高清大屏能否胜任“一屏管天下”职责,配合做好全市防汛防台工作?2.0版“新”在哪?又如何聪明高效地解决市民急难愁问题?
如果把防汛防台指挥系统比作一个勤奋的学生,2.0版大大拓宽了“知识面”。上海市防汛信息中心主任黄士力解释,新系统不局限于以“水”为主的防汛调度,信息源自和覆盖范围更丰富,特别善于利用互联网和热线电话等社会渠道获得大量数据,真实了解民情民忧。
比如,市民遇到积水困扰,拨打12345市民服务热线城建热线求助后,信息摘要会实时跳上屏幕;系统还会搜索微信、微博等平台,自动抓取、分析含有“暴雨”“台风”“汛期”等关键词的自媒体信息,精选热度高、传播广、评论多的内容,助力决策;全市3000多名志愿者反映的树木倒伏、道路积水等情况,也会同步录入系统,派单至相关防汛责任单位处置。
这个“学生”不但擅长兼收并蓄,整合社会资源为我所用,“沟通反馈能力”也比较强——系统会向社会及时公布关键汛情,推送渠道既包括地铁和公交车厢里的移动电视,也有市民云和导航软件,提醒驾驶员及市民乘客合理规划线路,规避风险。
黄士力介绍,“值班值守”“视频会商”“视频监控”等模块会向市、区、街镇三级延伸,将陆续部署到全市16个区、215个街镇防办或城运中心,实现防汛指挥全覆盖,“学生”也会变得更“渊博”。
“从前以‘观’为主,现在提升到了‘观、管、防’兼顾,信息展示与实战应用结合得更紧密。”黄士力补充说,1.0版的数据多而杂,尤其是静态数据比重较高,比如千里海塘和千里江堤等重要防线的基础数据,以往都会显示在屏幕上,可能会因此淹没其他关键信息。
2.0版系统关注的核心,始终围绕着“市民群众的感受”——大屏上,当前值班人数、“风暴潮洪”四大致灾因子、伤亡和高空坠物等灾情、市民来电反映的积水灾报、多个视频监控窗口、人员转移安置、抢险队伍及物资准备等多个模块清晰排列,都是容易引发灾情或影响市民生活的数据。
黄士力分析,现场指挥人员最关注的,是应急处置和百姓呼声,包括信息是否充分、措施是否及时、责任人是不是到位、操作能否动态查看等。“所以大屏主页面突出推送关键数据,别的信息则减量处理,提高了指挥调度的效率。”
告别纸上谈兵,这个“学生”的“实战能力”大增。不再只是简单堆砌数字,而是重点梳理实用信息。若想进一步了解其他数据,点击这里可以进入二级页面即可,“预报预警”“感知发现”“报警联动”“抢险处置”“闭环反馈”等细分模块会逐一呈现。
借助大数据、云计算等新技术,2.0指挥系统的智能化程度明显提高,正越来越“聪明”。
黄士力举例说,新系统基本覆盖全市下立交、易积水点的数百个视频监控,可实时采集现场图像,并借助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,快速计算分析,判断积水深度,自动推送到屏幕上,信息还会推送给有关部门,以便及时采取对应的封路、调派移动泵车和抢险人员等措施。
应对突发事件时,应急保障队伍、车辆、物资的具体分布,都显示得一清二楚,系统会智能匹配,就近调派合适的抢险力量;大雨将至,气象台刚刚发布预警,后台的数学模型就立即启动计算,预报易积水路段;除了对人、车、物做数字化呈现,各项应急预案本身也是数字化的——撤离安置方案、各岗位工作职责分工、责任人联系方式等信息,都有电子版,方便随时查看,且每年更新。
这个“学生”还很精通“历史科目”。1921年至今所有对上海造成较大影响的台风数据,指挥系统全都收集整理一遍,构建了历史汛情智能回溯数据库。一旦遭遇新的台风或暴雨,可将实时汛情与历史数据做相似性智能比对,从而预测发展的新趋势和灾害影响,为防汛决策提供科学依据。系统显示,2019年影响上海的“利奇马”台风,与2005年“麦莎”台风的路径相似度高达89.9%。
面对汛情考验,这个“学生”想要交出漂亮答卷,离不开强大的“后援团”——上海市防汛指挥部办公室执行副主任、市水务局二级巡视员王梦江介绍,近年来,上海建立了气象防汛岗位直通车、市容环卫和市政排水“环排联手”、下立交“三合一”积水处置等十多个合作机制,为安全度汛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王梦江回忆,“三合一”机制始于2012年“海葵”台风,要求交通、公安、水务等部门“建群”,遇到下立交积水险情,提早沟通,封路、排水、抢险,各司其职,拧成一股绳;“环排联手”机制则始于2005年“麦莎”台风,环卫部门也担负起了防汛职能,暴雨期间及时清扫道路进水口附近的垃圾,防止造成堵塞积水;防汛和气象部门信息直通,更是默契配合多年。
还有一个“后援团”必不可少。王梦江说,基础设施建设是防汛防台的关键,否则指挥系统会成为空中楼阁。“上海已基本建成防汛防台四道防线,即千里海塘、千里江堤、区域除涝工程和城镇排水工程。”
在城镇排水方面,“中心城区道路积水点改善工程”连续多年被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,今年列入积水点改善的11条道路是:保德路(共和新路-平顺路)、中华新路(共和新路-西藏北路)、和田路(柳营路-洛川东路)、武康路(华山路-安福路)、宋园路(古羊路-红松路)、万镇路(梅川路-金沙江路)、花家浜路(棕榈路-香樟路)、洛川路(泾惠路-沪太路)、舟山路(东余杭路-唐山路)、环镇北路(桃浦河-南陈路)和翠钰南路(古羊路-红松路),计划敷设排水管道近5000米。
去年新民晚报夏令热线期间,台风“利奇马”袭击申城,吴中路、桂林路、G50诸光路下立交、沪松公路、沪杭铁路下立交等处积水。G50诸光路下立交临时封闭,中环吴中路一度只留一根车道通行,虹梅南路至钦州路路段呈长时间红色拥堵状态。
记者日前回访桂林路钦州北路,一名环卫工人对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。她回忆,当天的暴雨就像一盆盆水直接倒在屋顶和路面上,有的窨井盖小孔变成了喷泉的泉眼,不停地往外冒水。雨水很快就涨过上街沿、没过人行道。为避免积水进屋,一些地势较低的商铺,还做好了搬家的准备。
两天前,记者冒雨走访夏令热线曾经报道过的积水点,没看到积水的踪影。在桂林路钦州北路附近,沿街店面的一名营业员介绍,“利奇马”台风过后,这里没有积过水。
一名路过的环卫工人介绍,每当天气预报要下大雨,他就会格外留心马路上的下水道口,观察有没有被枯枝落叶或其它垃圾堵住。“一经发现,就要迅速清理。”话音刚落,他从环卫车上取下一把铁钳。“不只是下雨前要看,落叶雨后会继续掉下来,随雨水流到下水道口,我们一定要加强巡视,马上清扫干净。”
“利奇马”台风期间,G50诸光路下立交曾因积水而封闭。附近一家商店的营业员回忆,当时许多小车就停在涞亭北路上,受积水影响,他的一个朋友被堵在下立交北端的诸光路,长达数小时。
记者近日冒雨回访G50诸光路下立交,路面有醒目的“积水警戒”和“积水禁行”线,两边墙体也有标明“积水深度”的反光条,现场并无积水。
两名忘记带伞的骑行者,在下立交停车躲雨,神情悠然地聊着天。他们和记者说,今年遭遇多次强降水,这里也没积水。“你看,路边一点积水的痕迹都看不到。”不远处的一间泵房,下设管道连通到下立交,可迅速排水。
记者还了解到,虬桥路下穿G15沈海高速的下立交,以前每逢雨季就容易积水封闭,过往车辆无奈绕行。今年3月,嘉定工业区加高泵站围挡、抬高泵房位置、更换3台抽水泵,新装的液位检测仪可自动控制3台抽水泵同时启动,每小时排水量达1800立方米。改造后,那里也在最近的强降水中经受住了考验。